當期出版


編輯室報告

王智明   Chih-Ming WANG

唱造社群

Community-Making in Singing

 

Emotion takes place in the person who has it. And sounds, when allowed to be themselves, do not require that those who hear them do so unfeelingly. The opposition is what is meant by response ability.

—John Cage, Silence [1] 

音樂是人類社會再自然不過的一種生命活動。隨著風吹過大地孔隙發出聲響,人類也學會震動喉嚨,張口歌唱,或是擊節而舞,敲打成樂。空氣與物的振動形成音響,人的心緒也在此震盪中,或為低吟,或是嘶吼,而有所抒發。因此,音樂的本質是震動與摩擦,如著名的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所說的,是一種「感應的能力」。音樂起之於躁,形之於噪,並且在躁噪的情感連鎖與響應中,觸動人群,造就社群。不論是粉絲或是樂迷,音樂在躁噪共鳴中流傳、延續著,只要音響不止,感應不斷,音樂就不死,我們的心志也就有所依托。在音樂之噪與時代之躁的共振中,我們存在著、響應著、承擔著;時代之慟也許重,未來的希望也許薄弱,但只要音樂響著,還有人唱著,我們就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本期專題「音樂的躁動」由香港浸會大學人文與創作系的教授周耀輝和台灣輔仁大學心理系的教授何東洪擔綱客座編輯。耀輝和東洪除了是學術人外,也是音樂的實踐者。耀輝是香港著名的詞人,與歌手黃耀明有許多合作,在雨傘運動期間為聲援歌曲《撐著》填詞,更在浸會大學創辦歌詞寫作班,為許多因為運動挫敗而倍感挫折的年輕朋友創造一個相互關照、培力的園地。東洪的身更是多元,年輕時,他不僅搞過音樂,還參與過學運,是「野百合學運」決策小組的成員之一;他更在師大路創辦了「地下社會」,那是台北最早的獨立音樂空間之一,在2012年被迫停業前,是一代年輕人聚談音樂與政治的聖地。因此,這個專題嘗試的不是音樂研究而已,而是音樂與社會的關係,音樂的歷史構造,音樂人的經驗與情感結構,甚至是對音樂的政治性的思考。是故,這個專題包括了沖繩的詩歌、香港社會運動下的音樂呈現與介入、音樂的物質性生成、嘻哈音樂的在地轉化,以及培養音樂人的歷史路徑與體制結構。除了六篇論文外,這個專題還包括了一篇思想翻譯、兩篇實驗書寫和一篇書評,以不同的文類來呈現時代之躁如何觸動人心,而樂音之躁又如何響應心志、撫慰創痛、唱造社群。藉此梳理和展開,我們希望能夠擴大音樂研究的想像,從政治、歷史、社會與記憶等不同面向,去追問音樂如何、又為何躁動?

搭配這個專題的是兩篇一般論文:沈雕龍的文章,以當年美國新聞處出版,對一代青年有相當影響力的《今日世界》為對象,討論冷戰時期西方古典音樂在臺灣的介紹與傳播如何服膺政治宣傳的需求。劉益誠則帶著社會學的視野關注在全球化時代製作樂器的意義,這不僅牽涉到製琴技術的傳播途徑,亦關涉音樂品味與美學的塑形,讓我們看到音樂的政治,或許不僅僅來自於對社會的回應或是官方的意識型態要求,更內在於產業的發展與手作工藝的想像。的確,我們不能忘記音樂的生成──不論是原始的張口歌唱或是高度工業化的唱片製作,乃至今天的影音串流──都仰賴特定的物質條件。在巨變的時代裡,我們對音樂或許難免有所寄情,期待在音流樂動中升起一個遠離當下,反抗現實的烏托邦,但我們也不該忘記這所有的反抗與躁動總要回歸現實的基礎。如果音樂就像是《駭客任務》中莫菲斯對尼爾的召喚,那麼音樂力量的展現,除了喚醒與記憶外,更在於改變:從母體的餵養與剝削中脫出,粉碎虛擬的現實,並且用我們的歌與行動創造新的世界。這個希望或許也是虛妄,但在絕望的世界裡,那點希冀和盼頭,就是引領我們向前與改變的力量,鼓舞我們不安於室,不受馴服。做些什麼,躁起來吧!那正是「躁動」的意義。

再次感謝耀輝和東洪的友情相挺,為我們推出了這麼一個有意義的專題。來不及在本期出版的部分文章,將集結於明年再行推出,請讀者拭目以待。

 



[1] Cage, John. 1961. Silence: lectures and writings. Middletown, Connecticut: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No.35  2022 秋季

No.34  2022 春季

No.33  2021 秋季

No.32  2021 春季

No.31  2020 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