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
這次論壇是由西灣學院的前草團隊組成,要談的是關於我們實作的場域:高雄的前鎮草衙地區(後簡稱「前草」)。首先介紹一下為什麼稱為「前草」。高雄的前鎮部落、草衙部落,是位於夢時代再往南過去的區廓,以凱旋四路作為兩邊的分界。1966年前鎮區在「加工出口區設立」、「獎勵舊船進口加工輔導辦法」等國家經濟貿易政策的推動下,拆船業、勞力密集產業在這兩地蓬勃發展,創造出龐大就業市場,吸引大量臺灣外島與中南部農村人口來此工作、定居,並延伸出相關產業與生活產業,使得前鎮區的人口在20 年內從5萬多人,大幅增加到20多萬人,在尋求落腳的同時,也成為臺灣最大的違建區。
然而,1980年代起,由於臺灣經濟政策逐漸從加工出口轉向精密科技產業,拆船業則因公安意外頻傳與環境污染問題,促使政府收回拆船碼頭,轉為貨櫃碼頭經營。在巨大的產業轉型衝擊下,原來靠著拆船、廢油業、木業、塑化、漁獲等產業鏈運作,形成的落腳城市,如今產業變遷,就業機會急遽衰減,這樣的一個落腳城市變成了「鏽區」,成為違建住宅充斥的老舊的部落,面臨的是產業型態落後、人口外移、資源不足、隔代教養等問題,一連串汙名化的過程使這個地方的人對自己缺乏認同。「前草」地區逐漸成為「被遺落的一塊」。
我們團隊稱前草是一個「不山不市」的地方,意指山區和市區都會有很多的資源挹注,而前鎮草衙是一個大家都以為是市區,實際上不是市區,所以想要申請資源都申請不到的地方。但我們在這個地方觀察到勞動的痕跡,看見了在鐵鏽底下,藏著尚待磨光的重要價值。團隊希望可以協助當地居民創造一些可能性,特別是希望這裡的學童能理解自己的社區,唯有回到自身,才會知道未來要往哪裡走,意即我們在做「鏽區認同再生」或說「鏽區價值創造」,並逐步塑造地方品牌與意象。我們處理的課題正是:不山不市老舊社區將如何面對新時代?